清风廉语· “无花”方能结“廉果”

更新时间:2018-10-18 已浏览:636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:佚名

 

清风廉语· “无花”方能结“廉果”

 

据地方文献《厦门志》记载,池浴德,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举人,中左所(今福建省厦门市)人,为官以秉公行事、勤政清廉著称。他曾先后任职南京和北京吏部,均负责选拔、考察官员,所任职务被外人视为“肥缺”,然而其在任期间从不以权谋私,不苟取一文。甚至,在其父去世后回家奔丧,行囊中也仅有上司奖赏所得的四十五两银子,池母说:“谚称县令为银树开花,吾子一树,乃无花果也。”

池母对“银树开花”和“无花廉果”的两下对比,看似诙谐风趣,实则蕴藏着“当官发财两条道”的入仕为官道理。是选择“银树开花”,在权钱交易中越陷越深,还是坚守“无花廉果”,无愧于人民赋予的权力?扪心自问,这一问题并不难作出选择,清正廉洁、执政为民本就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。我们不能否认金钱是人生活之必需,但常言道“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”,“有权不用,过期作废”这等歪理不过是少数人为自己的贪婪找的借口。正如一名被查处的官员所写下的忏悔:“一些贪欲之财就像烈性的定时炸弹,总有一天会把你炸得粉身碎骨。”

 

池浴德入仕数十载,虽未攒下多少家财,但他清正廉洁的行事作风却赢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爱戴。直至今日,其曾任职过的浙江遂昌仍留有“曳舟亭”遗迹,流传着他爱民如子的事迹。古代官员尚有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追求,今之为官者更需慎独慎微、从严律己,涵养廉洁正气,坚持为政不移公仆之心、用权不谋一己之私,切切实实对得起百姓托付在手中的公权力。(文章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