鹤山廉政文化︱家风 :“作”“福”“国”“民”“光”“宗”“耀”“祖” ——古劳镇李氏家训
鹤山廉政文化︱家风 | “作”“福”“国”“民”“光”“宗”“耀”“祖” ——古劳镇李氏家训
俗语说:“富不过三代”,家族兴衰,德行为要,好的德行,来源于好的家风,李石朋家族便是这种“祖宗留下好家风,世世代代留清芳”的典型代表。李石朋家族起源于广东鹤山,是香港传统的华人“四大家族”之一。
今天与大家一同探寻侨乡鹤山有名的大家族——李氏家族。
李氏人杰
李氏家族一门人才辈出,相继涌现出众多的社会精英,列出李氏家族的“名人榜”,名单可谓十分耀眼:有香港东亚银行创办人李作元、李作联兄弟、香港联交所主席李福兆、香港高等法院首位华人法官李福善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章,横跨政坛、立法和司法三大领域,可谓“一门俊杰、五代富豪”。财富方面,人们喜欢将他们喻为“香港的洛克菲勒家族”;政治影响力方面,则把他们比为“香港的肯尼迪家族”。
李石朋家族起源
成就李氏家族的传奇除了时代际遇等因素外,最为关键的在于李石朋对于家庭、家教、家风的重视。
李石朋祖籍鹤山,他从当学徒开始,凭着奋斗精神,白手起家,从经营船运到经营大米,从地产到金融,20世纪初成为香港富甲一方的商人。随着家族不断发展壮大,李石朋按照中国姓氏命名的传统文化,把第一代子孙以作字来命名,寓意家族经商的艰辛,激励后辈要努力工作、艰苦创业。随着生意越做越大,李氏家族的社会名望越来越高,他意识到良好家风家规的重要性,所以把第二代子孙以福字来命名,含义为“造福乡里、造福社会”,然后把第三代子孙以国字来命名,含义为“报效国家,积极投身国家事业建设”,最后把第四代子孙以民字来命名,含义为“遵纪守法,做合格公民,关心民生”。后来李氏家族后人将“作、福、国、民”四个字作为家训,勉励子孙后辈要努力成才,成为一个对国家、对社会、对人民有用之人,在家风家训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和传承。
李石朋十分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,尽管后来他已成为香港名人,但是平时起居生活简单朴素,不铺张浪费,不追求排场,坚持做到言传身教、以身作则。李石朋的长子李作元从13岁开始便帮助父亲做生意,学习打算盘、记账,每天只能睡4小时,宝剑就是这样磨炼出来的,凭他的聪明和勤劳,很快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。李作元常告诫子女:你所拥有的一切东西都是身外物,唯有知识可以伴你终身,财富可得可失,但接受了教育是你头脑中的财富,是不会被取走的。李氏家族尊重中国传统文化,在家规上写着对待父母要用心孝敬、对待师长要用心尊敬、对待自己要用心自律、对待他人要用心关爱,做事要脚踏实地,做人要诚实守信。通过传承良好的家风教育,为李氏家族的兴盛打下坚实基础。
身体力行,造福社会
李氏家族坚持弘扬传统美德、热心社会公益事业,累计捐款3000多万元支持鹤山修桥筑路、兴学育才,造福家乡人民。
1932年,当时的鹤山县筹建第一所中学,时任校长李照衡向世界各地五邑侨胞进行筹款,李氏家族代表李作元为支持家乡创办县立中学,捐资毫银25000元兴建石朋堂教学楼,在乡里创办“石朋义塾”和修建两座“石朋桥”。在抗战时期,李氏家族出资100万大洋在家乡维墩成立无名氏筹赈处和贫童教养院,并向周边乡民捐出大米30万斤、发放棉衣及救济金5万元。新中国成立后,李氏家族后人传承了李石朋心系国家、乐善好施的传统家风,一如既往地支持祖国和家乡的建设,先后捐资360万元重建鹤山一中石朋堂教学楼,捐资200多万元兴建纪元中学李冠春教学楼,同时李氏家族还捐款资助鹤山市慈善会、鹤山市福利院、鹤山市教育基金会等社会福利机构,为家乡发展不断做出贡献。
2000年,石朋堂新大楼建成暨李石朋铜像隆重揭幕,鹤山一中师生与李氏家族后人一起缅怀李石朋的传奇事迹,以及传承他身体力行创造出来的家风家训。
弘扬家风
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深厚的一部分,好的家风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,乃至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、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,李石朋家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家风家训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。近年来,古劳镇深入挖掘李石朋家族优秀家风家规,积极弘扬其“作福国民”的家风教育,引导村民传承优秀道德文化和家风文化,营造以家风带民风、以民风促社风的浓厚氛围,努力做优良家风的实践者和推进者。
(来源:鹤山廉政网)
-
上一篇
-
下一篇